台湾佬中文娱乐22vvv网_97久久久超国产精品_亚洲综合色在线视频香蕉视频_手机看片1024国产免费旧址

保德東關的變遷

保德東關的變遷


文/陳秉榮

保德州城創(chuàng)建于宋淳化年間,坐落在一個名喚“蓮花山”的山頭上。此后,一直是保德首腦機關所在地。

1


民國元年(1912)改州為縣,州城也就變成了縣城。1938年2月28日和3月17日,日本侵略軍兩次侵犯保德,放火燒了縣城。機關、公署、學校、寺觀、民居,全部化為灰燼。縣政府、公安局、第一區(qū)區(qū)公所,以及其他機關團體移駐馬家灘村;財政局、縣銀號、差務處移駐東關。

1940年1月,保德縣抗日民主政府在袁家莊成立,2月,移駐馬家灘辦公。山西閻錫山政權委派的舊縣長智耀逃往府谷,舊政權解體。1941年冬季,黨政機關、人民團體,各部門、各單位陸續(xù)落腳東關辦公。東關成了保德縣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。

從此,東關村變成了無城墻的縣城,而老縣城變成了城內村。東關成為保德的代名詞。

東關位于舊縣城東側,是夾在東郭山和蓮花山之間的一條流水溝,有煤灰溝(1960年改名梅花溝)水由南向北注入黃河,因地形、方位而名東溝。東面的山坡上因為明末清初建有圣母廟,故稱廟梁;西面的山坡上因為清康熙年間建有閻家樓,故稱樓圪凸。

東溝位于黃河之濱。這里是一個重要渡口,直接連接兩省兩縣。古稱沙峪津,后稱沙河口渡、東溝渡,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,每天上下午,保德府谷兩縣有渡船對開,大大方便了兩縣往來。

這里又是黃河航道上的重要碼頭,上可連后套、包頭,下可達磧口、河南。包頭來的滿載糧油鹽堿藥材的。

貨船,要在這里???,集散一部分貨物。每天河道上的往來船只約在百艘左右。繁榮的航運催生了商業(yè)和小手工業(yè)的發(fā)展,這里由一個無名小村,逐漸發(fā)展為一個規(guī)??捎^的商埠。

查閱乾隆五十年(1785)續(xù)修的《保德州志》,可以看出,直到乾隆末期,東溝尚未形成村落,只有一些散在的居民點。因為在“都里”條目中,根本就沒有有關“東溝”的村名,而在涉及有關地名表述中,一律稱作“東溝”。

“東溝”最早稱作“東關”的文獻資料,見諸于光緒三十三年(1907)吳大猷編的《保德州鄉(xiāng)土志》“地理編”中所設“市鎮(zhèn)”一節(jié),詳細介紹了東關的情況:東關在州城山腳下的黃河南岸,坐船航行,上通包頭,下達磧口;如果陸路步行,向東可去河北、河南,向西可去陜西、甘肅。外地商人雖然很少,而本地人貿易,這里很方便,也算是個交通樞紐。

光緒五年(1879)設鹽卡委員,負責檢驗鹽票和緝捕私鹽販子。近年來賺收貨物稅。在收稅章程變革之初,處理得不好,因此產生不少怨言,商家說官員肆虐,官員說商人奸猾,互相扯皮,知州延祉審理協(xié)調,明定章程,剪除苛繁稅務,官商相安無事。有商鋪70余家。共有居民5562人。

看來東關商業(yè)的發(fā)展,主要崛起于光緒年間。由于商業(yè)的興起使一個不見經傳的東溝變成一個全境最大的關市,所以將東溝改成了東關。形成一個大村落。

民國七年(1918),地方行政區(qū)劃實行區(qū)村編制,即縣下設區(qū),區(qū)下設編村、編街,編村下設自然村。東關劃為4個編街。一區(qū)公所駐東關。

民國十七年(1928),地方行政區(qū)劃實行閭鄰編制,即縣下設區(qū),區(qū)下設主村,主村下設附村,村中設若干閭,一閭管5鄰(1閭25戶,1鄰5戶)。此時東關分為東西兩個街區(qū),街公所處理公務,并將商戶集中的市場圪泊劃為商閭。

民國二十四年(1935年),地方行政區(qū)劃實行編村制,東關東西兩街合并,稱東關編村。轄區(qū)包括康家塔、洞兒上、前灣子、東關。

1940年1月,保德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,取消閻錫山政權的編村制,建立行政村制,東關成為一個行政村,村公所設在孔家衏廊(今仁義巷)。

同年,一區(qū)區(qū)公所遷王家灘。

1941年冬,保德縣黨政機關遷入東關,從此成為縣城所在地。

是年12月19日,晉西北行署規(guī)定保德設市,于是東關行政村改為東關市,市政府先后設在廟梁高家拐子、三道街拐角樓、驢市圪凸“治興恒”藥店、花園圪洞崔家大院、樓圪凸薛家樓等地。

上世紀50年代初期,東關境內的農戶根據(jù)居住區(qū)域的自然劃分,組織了若干互助組,后來轉成初級社,再后來轉成高級社。

1957年,東關的5個農業(yè)社合并為一個大社。這5個農業(yè)社,分別為后溝進勝社,陳家塔常青社,廟梁新勝社,馬家洼增豐社,樓圪凸保豐社。合并后的大社為東關農業(yè)生產合作社。

1958年建立東關人民公社。東關農業(yè)社分為四個管理區(qū),即后溝管理區(qū)、陳家塔管理區(qū)、廟梁管理區(qū)和馬家洼管理區(qū)。

另外,公社成立街道(居民)辦事處,專管本駐地非農業(yè)人口,下轄6個城鎮(zhèn)居民區(qū)。2004年改為縣管單位(由東關鎮(zhèn)代管)。所轄9個社區(qū),分別是:廟梁社區(qū)、陳家塔社區(qū)、垚坪社區(qū)、馬家洼社區(qū)、樓圪凸社區(qū)、西灣社區(qū)、前灣社區(qū)、蓮花社區(qū)和康樂社區(qū)。

1961年1月,管理區(qū)改為生產大隊,人們習慣稱后溝生產大隊為一隊,陳家塔生產大隊為二隊,廟梁生產大隊為三隊,馬家洼生產大隊為四隊。

1984年10月,東關公社消失,改為東關鎮(zhèn),一隊改為后溝村,二隊改為陳家塔村,三隊改為廟梁村,四隊改為馬家洼家村。

現(xiàn)在東關境域內,除了縣級機關和鎮(zhèn)級機關所屬各單位、各部門以及工商各業(yè)外,還有4個農村,9個非農業(yè)人口社區(qū),常住人口82200人,加上流動人口,估計在10萬左右。

時下的東關只是個地域名稱,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行政區(qū)劃各稱。如果視作區(qū)劃名稱,含義是多方面的:

    1、東關是保德縣的代稱。

    2、東關是東關鎮(zhèn)的省稱。

    3、東關是4個村的合稱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22年3月1日于退思齋



作者簡介

2

陳秉榮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縣石塘村,早年曾任公社書記,后歷任縣文化局長、檔案局長等職。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,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,在方志、民俗、民間文藝等方面頗多建樹。他是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山西分會理事、中國民間文藝家協(xié)會山西分會會員、中國地方志學會會員、忻州走西口研究會理事。他學識廣博,研究領域寬泛,堪稱是保德傳統(tǒng)文化的半部活詞典。幾十年來,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農,不計寒暑,不避風雨,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處。除主編完成了1990年版的《保德縣志》,校點重印了《保德州志》,創(chuàng)辦了《保德文化》雜志,出版了民歌集《大河采風》、散文集《定羌雜識》,《保德農業(yè)合作史稿》《金瓶梅晉語淺釋》等。他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遺產,傳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。年近古稀,他孜孜不倦,執(zhí)筆寫下《保德民俗》,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料。

來源:忻州記憶